人生总是要有梦想的。睢宁县王集镇70岁的农民李学群,种了几十年地的他,对土地和农耕用具有着深深的感情,5年来自费从方圆百里的村庄收购了200多件农具,只为在有生之年办一个农具博物馆,让老人们有个怀旧的寄托,让孩子们得到忆苦思甜的教育。
前几天,李学群从安徽灵璧买回来一辆有着100多年历史的太平车,吸引不少老人和孩子来看热闹。
5年收集了200多件“宝贝”
有着木工手艺的李学群,在王集镇“泗八”路边租了一片厂房,他5年来收藏的农具全部展示在厂房的院子和门口的大路边。
这些农具多数都是用木头和石头制作而成,沧桑的面孔上全是岁月的痕迹,很多年轻人和孩子已经叫不出它们的名称,但老人们感觉十分亲切,耩、犁、斗、风箱、纺车、马灯、牛嘴子应有尽有。
院子里光是用来播种的耩就有大大小小五六个,把手上有用来套牛用的绳子,还有套在牛嘴上的“牛嘴子”。李学群说,他们年轻时种地都要用到耩,牛在前面拉,人在后面推,一边推一边撒种子。给牛套“牛嘴子”,是为了防止牛吃两边的庄稼。
很多人小学时都学过叶圣陶的《多收了三斗》,但“斗”是什么样子你们见过吗?李学群也收藏到了一只锈迹斑斑的斗。他说,以前农村没有衡器,卖粮食都用斗来量,斗的容量有30斤也有50斤的,他这只是30斤的。
院子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只古老的太平车,整体框架包括轮子全部用木头做成,用铁铆固定,推动的时候发出“咕噜”“咕噜”的声音,配套的东西也非常齐全,有牛梭子、牛经、马灯和牛脖铃。晃晃牛脖铃,仿佛穿越了时光,有几只老牛拉着太平车从远处驶来。
李学群说,以前农民缴公粮、运货物用的都是太平车,中间装东西,两边宽宽的支架可以坐人。赶夜路的时候需要点马灯,听到脖铃响就知道太平车来了。
除了院内这100多件木制农具,李学群还有100多件石头做的农具摆在门口大路边上,石磨、磙子、牛槽、石臼、大碾子,件件都是他的宝贝,大大小小的磨头有50个、磨盘15个、牛槽12个。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的他,在其中一块大石头上写下了大红色的“中国梦”三个大字。
每一件“宝贝”都有故事
种了几十年地的李学群,对这些农耕用具有着深深的感情。快要散架的纺车、烂出洞的煎饼鏊子、掉底的木桶,在他看来都是宝贝,愿意花钱将它们买回家收着。
5年来,他驾着一辆旧机动三轮车,带着起重用的倒链,跑遍了方圆百里的村庄,四处收集农具,即使是2000多斤重的牛槽,他也搬了12个回家。有了自己设计的三角架加上倒链,即使三五吨重的大家伙,他也能装上车。
李学群收农具的时候积累了很多经验,每到一个村里,先留意60岁以上的老人和没有翻新的老房子,找老人打听时还没开口就先上烟,以便“侦查”。
他给农民开的收购价都不低,一个牛槽600元,一只耩300元,一个石磨100元。有的村民将家里缝缝补补的竹篮免费送给了他,他视若珍宝,觉得这才代表了穷苦人家的真实生活。
收来的这些宝贝,每一件都有故事。
有些老人家中的农具收藏了几十年、上百年,有了感情舍不得卖,他就想方设法给人家做思想工作,劝人家“不如换两瓶酒喝”。有一次,一位老先生将一个老石磨以100元的价格卖给了他,结果老太太回家看到不愿意卖,老两口吵了起来,老李一边劝架一边将石磨卸下来还给他们。老先生气哄哄地对着老伴嚷道:“这石磨你留着吃吧,两天给我吃完!”老太太气走了,老先生最后还是把石磨卖给了他。
老李收藏有一个被炸裂了一角的石磨,原主人说,这个青石磨也有100多年了,上个世纪30年代土匪到他们家抢粮食,还放火烧了他们的家,连石磨都被烧炸了一条裂口。
院子里那辆太平车是老李几天前从安徽灵璧花8000元买来的,在原主人家中已经保存了100多年,50年没用过了,对方刚开始要价十几万元,后来还打电话到上海找专家询价,最后让老李磨到8000元。
同样是石头做的牛槽,却能看出主人以前的家境。浑然一体的整槽,说明家里必定有几十亩良田,而可以拆开的板槽,主人家可能只有不到十亩的薄田。
村民和学生常来“忆苦思甜”
李学群收藏的这些农具都摆在院子里和路边,谁来了都可以免费参观。老人来的时候,他陪着人家一起回忆过去的艰苦岁月,孩子来的时候,他不厌其烦地一件件介绍这些农具的使用方法,临走的时候还买糖给他们吃。
镇上75岁的退休教师陈老太太偶然一次经过这里,看到路边的这些石磨,抚摸良久,眼泪不停地往下掉。老李忙上前安慰,老太太说,这些石磨让她想起了自己早就过世的老母亲。从前她家是个大家庭,老母亲每天凌晨就要起床推磨摊煎饼,一直忙到早上烙好一厚摞煎饼,一天就吃完了,第二天还要凌晨就起床推磨。陈老太太小时候心疼母亲,也跟着帮忙,每天听到鸡叫就起床,一边推磨一边打盹,有时候一头栽到磨上,磕得头破血流。
听到鸡叫就起床推磨,边推磨边打盹,这是当地很多老人的童年回忆。半夜被从被窝里抓起来推磨,是极为痛苦的经历。
昨天中午,王集小学的很多孩子放学后来这里参观。孩子们见了太平车,高兴地爬上去又蹦又跳,老李推着车哄他们玩,还教他们认识各种农具。10岁的崔梦茹说,很多东西都在电视剧里看见过,这是第一次亲眼见到,亲手摸到。
“过去的农民,种千顷地用的也是这样的农具,哪像现在都是收割机和播种机。用牛拉着犁耕地,一天下来只能耕几亩地。你们看这些碾子和磙子,都是那个时代的象征。碾子用来碾油吃,磙子用来压场。收割好的农作物铺在场上,牛拉着磙子绕着场跑,就能把粮食压出来,一天只能打出一亩多地的粮食。现如今都用不着啦。以前种庄稼,10亩地从收到种需要20多天的时间,现在即使有50亩地,两三天也就忙完了。”李学群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着。
他的梦想是办一所农具博物馆
李学群说,他收藏这些农具,是发自内心的兴趣,也是对以往生活的怀念,更重要的是它对后代还有着教育意义。“即使时代在不断进步,我们也不能忘记过去,对过去的生活了解得越多,我们才会更珍惜现在的生活。”
他的梦想就是办一所农具博物馆,让全镇的人都能来这里参观。
老李的厂房对面有小学、中学还有幼儿园,每天有很多孩子来来往往,有的孩子边走边吃零食喝饮料,吃不完随手就扔,他总是会教育他们拾起来。“我小学只念到四年级,因为交不起一块五毛钱的学费辍学了,现在孩子都是金花银花,应该好好珍惜。”
但李学群的家人都不是很支持他,退休后他每月有四五百元的补贴,全都被他花在收购农具上了,家人觉得这些东西不赚钱,是“不务正业”,老伴气得不愿做饭给他吃。村里也有人认为他这样的行为是“疯了”。
同镇的“农民诗人”李祥荣非常理解他,经常过来给他帮忙。李祥荣说:“我们俩都被人看成疯子,但我们俩都是有梦想的人,我支持他。”
办农具博物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王集镇文化站站长庄学兵悄悄透露,李学群已经立下了一个“小目标”,打算将那部太平车装饰成“花车”,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农具装在车上,在镇里举办“农具巡展”。(吴云 庄学兵 报道)
张掖丹霞地貌在方圆五十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地带,有造型奇特,色彩斑斓,气势磅礴的...
即使是在柏拉图自己的时代,他的故事也被认为只不过是一个故事。然而现代的历史学...
关于丹麦,近来最流行的词汇当属“生蚝”了。这个世界人民口中流传的关键词,虽然更...
早点连锁加盟 | 天津早点小吃培训加盟 | 早餐豆腐脑加盟 | 陕西早点加盟 | 上海早点 |
早点加盟品牌 | 早点夜宵加盟 | 连锁早餐加盟 | 早点加盟小吃 | 天津早点小吃培训加盟 |
早餐小吃店加盟 | 早点加盟连锁店 | 书店加盟 | 东北早餐加盟 | 酒店加盟 |
正宗早点加盟 | 包子早餐加盟 | 早点小吃加盟连锁 | 早点快餐加盟店 | 首钢早餐加盟 |